滑动未来:OpenAI 打造全 AI 生成的短视频世界
OpenAI 正在筹备一款 AI 驱动的“短视频社交应用”,形式类似 TikTok/抖音滑动浏览视频流,但所有视频 全都是 AI 生成,你根本不能从手机相册上传照片或影片,只能看机器“自导自演”的那种。
简而言之,这不是 TikTok 加点 AI 滤镜;这是 TikTok 的灵魂被 AI 换了个脑子——视频不给你?没关系,AI 给你现编。听起来像是:你刷的是 AI 的梦,而不是别人的生活。
🧠 中段细节与场景感(我们扒了不少补充料)
下面给你从多个角度补一补,这事儿没那么简单。
📹 应用形态 & 功能设定
- 报道说,这款 AI 短视频应用由全新 “Sora 2” 视频模型驱动。用户在应用内可以滑动看视频,但 无法上传自己的素材。
- 每段视频的时长上限为 10 秒,也就是说,短到你眨眼就过。至于能不能突破这个限制,目前还未知。
- 如果你选择做身份认证(“允许使用你的人像”),那么 AI 在生成视频时可以调用你的肖像;若你不认证,它就不能用你的人脸。
- 安全机制方面,如果有人在视频里用了你的脸,即便没公开,App 会发提醒。
- 在版权上,OpenAI 会拒绝生成某些受保护的视频内容;但据 华尔街日报 报道(被其它媒体引用),OpenAI 要求版权方主动 “退出”(opt out),否则某些内容可能就会被 AI 拆进生成视频里。
⚠️ 这些设定看起来有诚意,但关键在于 “保护力度尚存疑”。毕竟把你脸放进去生成视频,那潜在的滥用空间巨大。
📰 多家媒体、更多视角:AI 短视频大战打响
- WIRED 报道:OpenAI 的新 App 正在测试阶段,高度模仿 TikTok 的操作界面 —— 虽然操作体验类似抖音,但 区别在于内容全 AI。
- 华尔街日报 透露,至少部分版权方要你主动申请退出才不会被 AI 用作训练/生成素材。
- Washington Post 则深扒训练数据来源的黑箱问题,指出模型能逼真生成带有 “标识水印”、“特定 Logo” 的视频,这暗示其训练集里可能抄进了带这些元素的视频素材。
- AP(美联社) 在 Sora 发布时就曾指出,OpenAI 对使用真人形象/合成真人视频实行限制,以防深度伪造滥用。
所以,你可以把这件事想象成:OpenAI 把自己原本是“AI 模型提供者”的角色,往“平台 + 内容生产者”的方向推进,是技术公司向社交平台进化的一大步。
😂 用户 / 社群视角:吐槽、质疑、调侃样样有
AI 造视频这种玩意儿,当然少不了用户脑洞大开的吐槽与怀疑:
- 有 Reddit 用户说:“我给 Sora 让它让我的猫跳舞,它完全搞不定” → “每个视频都几乎错得神来之笔” (Reddit)
- 有人疑惑训练数据从哪里来:“它居然在视频里出了 TikTok 水印?这也太巧了吧” (Reddit)
- 还有人吐槽生成不一致:“Prompt 一样,出来的画面却完全对不上。连续性太糟糕” (Reddit)
在社群里这种声音不少:虽然技术听上去很酷,但真上手之后可能还是“500 次尝试才能玩出个样子”的那种。
🔮 趋势解读:这件事背后,我们该盯什么?
这不只是一款 App 发布,更是几个重要趋势的交汇点,值得深挖:
1. 生成式 AI 正在“反攻”内容平台层级
过去 AI 工具多是给创作者或企业用来“辅助”出图或出文案。现在 OpenAI 要自己建平台,把“AI 内容”直接推给终端用户。它不是给你工具,而是给你“看内容” —— 你在刷的可能是 AI 的日常,不是别人生活的日常。
2. 版权、数据来源必将成为焦点战场
Sora 能“模仿”水印、Logo、品牌元素,这说明训练集中可能包含了这些素材。即便 OpenAI 表面说会拒生成、会推提醒,版权方若反悔、法律若介入,这条路肯定不干净。
3. 短视频格式极可能被重塑
传统短视频靠“拍摄 + 后期 + 剪辑”生产内容,可是如果未来用户打开 App 就能让 AI 现编一条 10 秒视频出来——对许多内容创作者、网红、广告主来说,是降维打击也可能是机会。
4. 社交关系 + 身份保护是关键杀手锏
OpenAI 给出的那个人像授权/提醒机制,其实不仅是“保护”,也是设限手段。要不要让 AI 用你的人脸?你得选择。这个设计正是划定可让 AI 操作的边界,也是防止恶意合成的一道保险。
🧾 总结 / 思考
核心要点回顾:
- OpenAI 正计划推出一种全 AI 生成短视频 App,类似 TikTok 样式,但用户无法上传自己素材,全内容来自 Sora 2 模型。
- 时长上限为 10 秒,支持身份认证调用本人肖像,带有提醒机制。
- 版权机制有“拒绝生成”与“主动退出”机制,但其实际有效性和透明度仍有争议。
- 多家媒体揭露模型训练数据黑箱、版权风险、可能涉及水印复现问题。
- 用户社群对 Sora 的稳定性、生成一致性和操作便利性有不少质疑。
值得思考 / 我的疑问:
- OpenAI 若成功运营这个平台,它会不会变成下一个 “AI 社交巨头”?那之前那些做工具的竞争对手怎么办?
- 版权方主动退出机制真的够吗?还是版权方得主动“赶人”才能避免其素材被 AI 拷走?
- 虽然技术进步,但 10 秒的时长、画面连贯性、语音/音效能力,这些短板还在。真正能用来做故事、叙事的视频,还得靠时间磨。
- 如果这是 AI 与传统内容产业的新边界,那怎么让创作者 / 原始素材拥有者真正能从这个生态里分红?
金句送给你:
“在 AI 重写短视频格式的战局里,你刷到的下一个画面,可能连拍摄都是算法写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