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pera 最新 AI 浏览器 Neon:Chat、Do、Make 三助手齐登场
AI大事记·2025年10月20日消息,Opera 最近推出其新款浏览器 Neon,该产品内置三款 AI 助手:Chat、Do、Make。尽管目标是提升浏览器体验与生产力,但不少用户反映三助手模式反而带来了混淆。
在这款浏览器的新标签页中,用户将看到普通搜索选项,同时也有 Chat(聊天助手)、Do(浏览器控制代理)和 Make(工具/应用生成助手)。Chat 用于一般对话与信息查询;Do 用来说「帮我操作网页/完成任务」;Make 用于「生成网页小工具/应用」。然而,用户发现这三者切换不够直观,很多时候不清楚哪一个助手适合当前任务,且各助手间上下文共享有限。
此外,该产品采用订阅制,每月 19.90 美元(或等值)价格定位专业用户。
🧩 功能解析 + 技术亮点
🎯 三大助手机制:Chat、Do、Make
- Chat:类似传统聊天机器人,用户输入问题或指令,获得回答或建议。
- Do:作为浏览器内代理助手,可在用户登录状态下操作网页(打开/关闭标签、填表格、搜索比价等),无需跳出浏览器。
- Make:可让用户通过提示生成简单网页工具、小游戏、脚本等,适合需要快速构建的场景。
🛠 “任务(Tasks)” + “卡片(Cards)”机制
- “Tasks” 是专为一个工作流程/项目设计的沙盒式空间,让 Chat/Do/Make 在同上下文内协作。
- “Cards” 是可重复使用的提示模版,用户可组合多个卡片(如 “比较表格 + 产品拉取”),简化常用流程。
💡 定价 +产品定位
- Opera Neon 定位于“代理型 AI 浏览器(agentic browser)”,目标为生产力 / 高频 AI 用量用户。
- 每月订阅约 19.90 美元,较多数免费 AI 浏览器有明显价格门槛。
🌐 补充视角 + 行业观察
- 媒体视角(如 The Verge/TechBuzz)指出:三助手虽为差异化尝试,但用户体验“选择恐惧”加剧,用户不确定选哪一个助手最合适。
- 技术观察者:认为“浏览器自带完整 AI 助手”是未来趋势,但早期产品仍显混乱,尤其在上下文迁移、状态共享、任务切换方面。
- 用户反馈:部分用户表示 Do 助手执行任务反应慢、有误操作;Chat 助手在整理网页内容时容易出错;Make 功能虽新颖但操作不够流畅。
- 行业对比:与免费 AI 浏览器(如某些集成 AI 的普通浏览器)相比,Opera 的订阅模式加上复杂多助手结构,使其定位更为“小众专业”。是否能突破大众用户壁垒仍存疑。
⚠ 风险 / 不确定性 / 观察点
| 方向 | 潜在问题 / 不确定性 | 
|---|---|
| 选择使用哪助手变复杂 | 用户可能因不清楚 Chat、Do、Make 区别而困惑,影响流畅体验。 | 
| 助手间上下文共享不足 | 如果 Chat 输出无法被 Do 或 Make 延续,则流程打断、效率下降。 | 
| 订阅定价门槛高 | 约 19.90 美元/月价格定位较高,是否能吸引大众用户尚未明确。 | 
| 性能 /稳定性问题 | 早期用户反馈 Do 助手任务执行慢、有误操作等,需观察是否快速改进。 | 
| 市场竞争激烈 | AI 浏览器领域已有多款免费/低成本产品,Opera Neon 的差异化与定价策略面临压力。 | 
🧠 总结 / 思考
核心回顾
- Opera Neon 浏览器推出三款 AI 助手:Chat(聊天)、Do(执行)、Make(生成)。 
- 该浏览器定位“浏览器即智能代理”,并采用订阅制收费。 
- 尽管功能创新,但用户在识别助手用途、选择入口、支付意愿方面仍面临挑战。 
值得思考 / 我的疑问
- 用户在实际场景中是否能清晰区分这三助手角色?
- 三助手能否实现流畅联动而非各自为政?
- 在订阅门槛与性能体验之间,Opera 是否能找到平衡点?
- 在大多数用户依赖免费浏览器的环境下,Neon 的付费定位是否可持续?
金句送给你
“当浏览器不再只是你用来‘看’网页,而开始主动帮你‘做’网页任务,界面简洁不是重点,角色清晰才是关键。”
 
 